致此良知以从兄,便是悌。
在四因说的影响下,气往往处于被动的位置。10 牟宗三:《四因说演讲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3页。
我们从另一角度来思考,中西除了差异还有共同点,即对于世界万物根本原因的追寻。而此处六气的阴、阳、风、雨、晦、明的分法,根本无法找到一个说得通的分类标准。一是将气理解为物质,是否比附于唯物主义?二者物质构成论是指万物的物质结构吗?它是不是中国固有的传统?这难道不是物理学的内容吗?先解释后面这个问题。对此,张志伟教授总结道:如果我们从广义上理解形而上学概念,那么可以说形而上学应该包括巴门尼德的存在论、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近代本体论,也应该包括现代哲学对语言问题的思考。15 于省吾:《双剑誃殷契骈枝》,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25页。
【5】张学智教授直接以物质构成论、宇宙演化论、天道义蕴论来概括中国古代形而上学或本原问题,既另辟蹊径,又颇得其要。于宋明理学而言,气是与理相对的概念。王船山认为,唯有新兴的质测之学能即物以穷理,是对囿于格伦理之物、致道德之知传统的突破。
(36)王夫之:《续春秋左氏传博议》,《船山全书》第5册,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87页。巧固在规矩之中,故日致知在格物。但无论是中国的浑天说,还是西方的地圆说,实际上都是假说而已,在当时都没有得到证实。(23)从宏观的宇宙变化到微小的虫蠕习性,都是质测的范围。
(21)张昭炜:《船山批评阳明学的三个层次及检讨》,《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质测指实证的知识活动,方以智说:物有其故,实考究之。
注释:①张学智:《王夫之的格物知性与由性生知》,《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26)若印板之摹字与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相似,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与意义。⑩在朱子看来,在知行上各自用功精进,到一定程度自然能互相发。他曾经把致知之知与技艺之巧相关联,他说: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规矩有形可见,而知无形不可格,格物和致知是认识活动中不能彼此代替的两个方面。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对王船山格物致知论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度思考,即比较船山与朱熹思想的异同,分析王船山对方以智质测之学的吸收,探讨其对西学的态度,有助于挖掘王船山格物致知论中内蕴的实证精神。朱子和阳明分别采取了由外及内和由内及外的路径来挺立道德主体,推扩道德知识,王船山则批判地吸收了朱子和阳明的思想,主张格物致知的内、外格相合之道(15)。
第二端论所以辅明悟于断用也。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21)对此,笔者认为,中西方古代科学的发展进路各有不同,西方从征服自然开始,人与自然相分离,中国则是在天人合一的架构下将人与自然看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不同的观念使得中西方走上了不同的科技发展道路。析之则质为死形,而气为游气矣。
方以智质测的对象都是客观实物,这与宋明理学家格物穷理的物主要指具体的事有差别,余英时就认为:密之言格物之物字,持义已大异于旧统矣。朱熹在《大学章句》中注解说:致,推极也。至如吾心一念之非几,但有愧于屋漏,则即与跖为徒。王绪琴认为,王船山的格致论与现代哲学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二阶段论相像,感性认识搜集资料并整理加工,理性认识通过分析、推理找到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感性与理性的二阶认识法无疑是近代科学最为重要的认识方法论之一。从《几何原本》与《名理探》的翻译和出版可见西学的引入已经不仅仅限于器物的层面,而逻辑方法的引入在内在深层次上影响了明清之际士人的思维方式朱门诸子,唯不知此,反贻鹅湖之笑。
这一点,正如卢嘉锡指出的那样: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许多天象都有深刻的思考并力图给以解释。(31)重视质测之学无疑是儒家突破宋明以来徒言宰理空究其心(32)学风的一个重要表现。
气的阴阳属性成就事物的刚柔形质,反过来,事物形质的差别也反映了化生之气的不同。(51)萧萐父、许苏民:《明清启蒙学术流变》,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49页。
而朱子对致的功夫在一定程度上是忽视的。一、向内与向外:王船山对朱子格致论的继承与发展《大学》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如何解决这个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呢?朱子的解决之道是积累—贯通—推类,即考察同类事物并获得与之相关的共同的普遍之理,再依照这种普遍之理去理解未曾接触过的事物及未曾经历过的事。(47)(48)张永堂:《明末方氏学派研究初编:明末理学与科学关系试论》,文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7年版,第167页,第169页。致知是自虚静中获得智慧以明理,通过深度思考而探索隐微的事理。(26)若印板之摹字与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相似,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与意义。
后者没有体验和反思,是不可能获得的。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我们不能仅仅依据王船出不了解地圆说就认为他对自然科学一无所知。(17)他认为,像砒毒杀人这样的通过看书听人言就能获得的间接知识,与自家食量之大小这样需要亲自体验的知识是不同的。
(28)牟宗三说:只为要成就这件事,天心不能一于天心,而必须坎陷其自己而为一了别心。(41)《名理探》原名《亚里士多德辩证法概论》,于明末天启六年(1626年)由李之藻与葡萄牙传教士傅汎际合作译出,明崇祯四年(1631年)得以刻印发行。
朱子谓虹蜺天之淫气,不知微雨漾日光而成虹,人见之然尔,非实有虹也。王船山亦认为:巧者,圣功也,博求之事物以会通其得失,以有形象无形而尽其条理,巧之道也。天地之体,象无不备,数无有量,不可拟议者,天一非独,九亦非众,地二非寡,十亦非赜。‘蝃在东,则人莫敢指,不正之气也。
王船山认为:格物是博取世间万物的现象和数理,用历史和实践证验事理。又如酒肉黍稻本以养生,只自家食量有大小,过则伤人:此若于物格之,终不能知,而唯求诸己之自喻,则固分明不昧者也。
此学之始事必于格物⑥。(30)方以智:《物理小识》,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3页。
(40)卢嘉锡等:《中国古代科学史纲》,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456页。若邵康节、蔡西山,则立一理以穷物,非格物也。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